就申论写作而言,大部分应试者最伤脑筋的还是怎样写那篇论证性文章。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写作基本功固然是重要的基础,但是应该看到,既然是考场作文,就存在临场发挥问题,如同任何一个运动员都存在临场发挥问题一样。有些写作基本功较好的考生的试卷,也有可能流于一般,就是因为在几个关键环节上没有发挥好。因此,申论写作的临场发挥也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9 P6 _! p6 ]' s3 O- ?! @9 N% ?* J# X. h M S0 B: W$ _
一、精心构思:列一份较为完善的提纲
) b# G) z6 i) W, _, S9 Y# K
* j' D; t+ F9 b' ^# X' N/ O8 R 从近些年的公务员申论考试情况来看,多数考生,尤其刚走出大学校门的考生,平时的专门训练不够,依旧按照高考作文的写作方式应对。最常见的有下列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了大致的角度,略作思考,或写出一个段落大意式的提纲,便匆匆动笔。由于缺乏周密的思考和筹划安排,思路常常受阻,往往想几句写几句。这样不仅容易出现段落间的重复和杂糅现象,材料选用以及段落、句子间的逻辑联系也必然受到影响;另一种情况是,在草纸上匆匆起草,然后誊写于卷子上,这便将宝贵的时间用在了双倍的字数上,对考场作文来说这显然是不妥当的。上述两种情况的弊端在于,并没有在深思熟虑基础上动笔。
0 t0 V% P. H2 |9 C! w
$ E- a9 V+ d4 ?- o; g 较为科学的方法是,构思一份比较完善的提纲,然后“一遍告成”。而训练“一遍告成”且有质量保证的写作能力,不仅是“申论”应试需要的,也是公务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q! z4 X) p. o3 x0 j
# q1 N2 Q3 Q* w. F) V* K1 A “一遍告成”,而又希望发挥好,这就依赖于构思能力,依赖一份较为完善且高质量的提纲——这份提纲应该是对文章整体面貌的精心筹划和安排。大致说来,它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一)理清思路,包括开头、展开过程、结尾;(二)选好材料,并合理归位;(三)语言表达上,对几个关节点也应做出设计——显然这样列提纲的意义在于,它着眼的是临场发挥而非应付字数。当然,我们强调列一份较为完善的提纲,不是说一定需要多少字数,其实有些地方以关键性词语、短句的形式标示一下,自己能看懂即可。有了一份构思完善的提纲,你便会获得自信,尔后从容镇定地去运思、表达。' O1 z" x! ?. j+ g2 ^
* p9 B3 [6 f1 d* g/ O4 |' Y) C 1.内容上选取最佳角度
) i& s/ e7 M- c9 k" g) v5 E7 D G. C; \1 x. ~% G/ w
尽管申论文章在内容上有所限制,但这绝不意味着立意及具体内容上没有选择余地。实际上无论自拟题还是命题作文,任何形式的申论试题,既有它的范围,同时也有发挥的自由度,在内容、角度上都留有选择的空间。考生要尽快做出判断:怎样写既符合题目要求,又可充分发挥自己(材料、思想积累方面)的优势,写出新意和特色。这就要求应试者尽可能选取到较为新颖,更具现实价值,能够比较深入开掘的最佳角度。. I7 b9 o9 z( S- L! @4 E
& Z9 N' u5 O' ^4 c4 Y
2.寻得话题,打通思路2 W8 q6 r: r, g$ D2 U' q
+ q4 Y. \, p! H/ S 确立好题目和主旨后,应迅速安排思路,将复杂的问题分为几个方面,几个角度。而要把问题深入下去,就必须打通思路,或横向、或纵向、或转换角度。比如,目前诸多问题,其原因和措施都存在好多方面。就原因看,历史的、现实的,主观的、客观的,道德的、法律的等;就解决措施看,市场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自律与他律等。这样便寻得了话题,贯通了思路。
$ n6 q6 O" C# y- a0 t6 {2 `' L( i' z+ |1 v
就思维方法上看,构思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将思路扩展开去;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聚敛思维”,抓住关键性的方面,使内容相对集中、深入。不充分“发散”不足以扩开思路,寻到适宜的材料和角度;缺乏有效的“聚敛”不足以准确把握、合理筛选、深入开掘。在充分“发散”和“聚敛”的基础上,再考虑从整体上将论证结构组成一个清晰的逻辑序列。$ e8 y" z/ }; }1 w' N+ O. c
. E. W; g4 a1 G) }9 R
比如,有一申论题目要求就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问题谈自己的观点。可作如下思考:(1)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高校培养是欠公允的,因为大学生就业难本质上是就业人口压力问题,是人们就业期望值与现实社会岗位的结构性矛盾所致,社会不可能提供那么多的知识型岗位。其实20年前的高等教育也不是无可非议。只是因为社会急需大学生也便没有那么多非议。既然是刚毕业的学生,必定都存在一个在工作岗位上逐步适应的问题。(2)学生、家长就业观念问题有历史传统的原因,也有现实差别的原因。对学生和家长来说的确需要转变观念;而对政府、社会来说,则需要逐步建立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相对完善的保障体系。(3)高等教育一方面应逐步探索,尽可能适应社会的、时代的需要;学生应努力发展自己的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尤其对于“个体”来说,具备自我设计能力、创业能力、寻求和把握机遇的能力,尤为重要。(4)还应该看到,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素质,是人格完善和创造精神,其培养目标是多元的,当下的就业只是一个目标。高等教育无疑有着更为宏大高远的目标,而非目标单一的岗前技术培训。高等教育绝不可能仅仅围着就业市场转,变成寻求谋生技艺的作坊和企业员工“加工厂”。(5)政府和社会应努力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特别需要增加公共服务型岗位,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了这一系列思考,构思出一份较完善的提纲,将不是很困难的问题。
7 |7 q U& G3 f4 K
; J. I2 ^- R8 S; G! m 试想,如果应考前选择几十个题目做过认真的构思训练,并且与良师益友反复研讨过一些题目的写法,那么你的应试能力将会大大提高。1 l" g& M9 i9 j! Z7 B& m
! C' o9 A! \4 E: ]
二、写出“闪光点”——见长之处, `: v+ L0 i8 H; t) ~. N0 m2 q! V: |( s1 V3 d
8 D' o. H6 l" y8 l
一篇上乘的申论文章,应当有自己的“闪光点”或见长之处。或者内容上比较深入,有真知灼见;或材料比较新颖;或运笔行文、语言表达中体现出你的知识、理论素养或文字修养超出一般。一篇考场文章,很难写得八面灵光,但却应该尽可能写出“闪光点”,否则,也很难进入优等卷之列。
, O- ^' L( g0 p! r) _. a1 K( d2 X7 `3 e: Z7 g$ E0 w* ]
1.把问题深入进去( Q$ z8 z) Y' y4 o9 [4 m
( K9 T" A+ I" e% d
从笔者评阅过的试卷看,大部分考生往往泛泛地讲一些道理。比如,就医疗卫生问题写作的申论中,不少考生往往义愤填膺地对医药行业、医院、医护人员作道德批判,学生腔十足,其实是十分肤浅和片面的。要看到,某些医务人员的行为、医患间的矛盾,是结果而非原因,一味地斥责医务人员的道德是欠公允的。因为整体看来,问题的主要根源不在于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向和严格的监管机制,仅仅依赖市场化,那么寻求群体利益及个人利益最大化便会成为必然选择。一般而言,人既有富于责任感、献身精神的一面;又有获取个人利益的一面,问题在于我们的政策体系如何规范和引导。一种恶性机制会更多地把人性自私的一面诱发出来,而使得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受到挫伤。对于救死扶伤的医疗卫生事业来说,如果政策、市场机制更多地诱发了攫取利益的一面,这意味着改革的失败。显然,将医疗卫生事业推向市场绝非应有的选择。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说过:“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市场往往关注的是“富人的经济学”,而医疗卫生事业应多关注“穷人的经济学”,应本着“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看来对药品、医疗、防疫而言,哪些方面需要交由市场,哪些方面应更多地体现公益事业特点,怎样做到把属于凯撒的交给凯撒,属于上帝的交给上帝,是需要做出慎重抉择的。这样也就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深入得多了,而且做到了以理服人。
7 B; W: P2 N v& D
2 D* x6 |- h$ T3 C+ d 2.角度、材料不落俗套* u2 g' v) q8 b) l. H/ f# O2 w/ S( J9 f
5 B- S% M" r7 Z$ Q
一般地谈一些众所周知的道理,应试者大都能够做到。而难点在于你的见解、措施是否具有新意,是否能体现出你的策略水平和创新品格。这正是“选优”性公务员考试所看重的。例如,面对“新农村建设”这一论题,不少考生往往简单地从街道规划、新房建设,幼儿园、学校、文化、体育设施,以及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等角度着眼。这些内容虽然是切题的,但却难以体现新意。有的考生独辟蹊径,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着眼,运用了不少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材料,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的出路、城乡统筹、城市化进程密切关联(的确,如果没有城乡体制、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仅*农户几亩土地的收入,何以谈得上新农村建设?所谓新农村建设也只能是形式化或低层次的)。强调新农村建设必须着眼现代经济体制的创新和构建;必须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幅度减少农村人口的前提下,走“农场主+农业技术工人化”之路。这种新农村才是名副其实的新农村,才真正能够缩小城乡差距,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未来。同时,又指出,新农村建设也是一个开放性、现代性、动态性的概念,在现代文明的总体趋向下,不同地域可以百舸争流,各具特色,如“工农联合体型”、“现代商贸服务型”等。这类文章无疑会因角度新颖、富有真知灼见而胜人一筹。2 o- e3 ] R% |, L; T& g! v
* V% n$ o2 P4 G8 s3 q
3.语言表达:逻辑力量与个性风采
1 K* [3 G L3 y3 t2 C) _7 P. T% `# Q W( ]
在这里有必要消除一种误解,其实公务员考试选拔的绝不仅仅是文秘人员,更不是仅会抄抄写写、毫无创造个性的旧式文牍职员,而是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发展潜质,具有一定开拓精神和创新品格,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现代行政人才。
/ u( L% D' R% u1 E/ P ^$ O$ o' v& `6 G+ p# \# d9 Y# n! Z! P
一般而言,申论文章尚实用,要求扎实的内容、朴实的文风,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允许有自己的个性。刘勰说:“对策揄扬,大明治道。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陆侃如、牟世今:《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4月第1版,第352页)显然,刘勰是在强调,对策切近时务的内容与语言气势、个性风采是并行不悖的。从语言表达上看,把话讲得清楚明了只是一般要求,优秀的文章还应该有鲜明的语言风格和个性色彩。应该说,语言功底的扎实与逻辑表现力及个性风采是相得益彰的。从文章语体运用的实际看,除法律章程等少数文体外,大多数文章,如讲话稿、思想评论等,在准确和通畅之外,还需要新颖活泼的个性风采,如此,才会展示出超越一般、高标独树的境界。大多数有才气的政务文章,如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文章和讲话,语言风格是极其鲜明的。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近些年的申论考试中,相当多的考生语言贫乏、干巴、俗套,缺乏表现力和个性特色。其实文章内容与语言是不可分离的,人云亦云、毫无新意的空话、套话不可能表达出富有创意的内容。需注意的是,评卷中首先呈现在评阅教师眼前,给人第一印象的是语言表达,扑面一新的语言无疑会给评阅者如沐春风的感受。
7 @: K. c0 r, k2 B0 X9 R
* b! D/ i3 I2 x5 E% ^8 C 例如,某市处级干部选拔的申论考试中,) g& w+ C5 L4 I/ ^2 E
“申论”属于考场作文,奢望通篇文章在语言上都反复提炼和斟酌,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但是一篇优秀的文章,语言表达上应该有“闪光点”。要尽可能组织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片断,充分体现语言驾驭能力。这在评卷中对文章会划入什么分数档次是影响很大的。
9 `- H/ Z5 {$ |# v# P1 h8 r# m需要强调的是,申论写作要临场发挥好,归根到底还需要在广泛读书,关注社会,加强知识、理论和文字修养上下真功夫。如此才会获得开阔的视野和真知灼见。在此基础上,临场发挥才有可靠的保证。
& g; x! W/ f. h4 D+ Z2 ? G) H8 _3 j4 Z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文学院傅金祥 应用写作)
- j& `; ?: x) y: r; Q. A4 p& U) k1 k3 r!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