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考试中扣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根据对2000年开考《申论》以来阅卷情况的分析,发现扣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Q" H5 }, u t! g" {2 }0 C4 c8 a$ }0 l# ~( v
0 K, s9 w1 s9 Q 一、审题粗心大意
- w! o8 M3 K4 |0 N: l
n7 E0 y. q- O, d
9 Y; v6 r6 _8 a/ S3 i2 H 《申论》考试题型变化不大,但答题要求每年都有所变化。这就需要考生会审题,搞清楚试题的各种要求,以免出差错。在进入考场之后,考生因心理压力大,加之紧张,有时会因理解上的一字之差而使答题谬之千里,导致出现“跑题”、“误题”和“错题”等现象发生。在保持心态平和的前提下,在答题之前,对试卷给定的题目进行认真、周密、详细的审读,真正弄清楚每一题目的内涵和各题的答题要求。
4 i3 d7 M+ g$ ~6 S. ?3 S& D/ V/ P, Q; q! z( J; a
* F9 @. O- U' H) w4 Z9 v
首先审读试题的第一项要求,搞明白是“概述”主要“观点”,还是“概括”主要“问题”。“概述”与“概括”是有较大差别的。其次,真正把握住是要求提出“建议”,还是提出“对策” ;是要求写“讲话稿”,还是撰写“情况报告”。也就是说,用哪一文种来答第二题,头脑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文种”概念。另外,对“虚拟身份”也要看清楚,明确是“政府职能办事人员”,还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是“调查组”,还是“调查组成员”,否则,身份不明确,答题扣分就是必然的了。! e C. Q( Y, O0 i" e
% v0 z. q; j; H5 y/ V3 i
4 o2 D; ], T6 |, {9 b3 ~! m1 l 2007年《申论》试题中根据所报的岗位而设置了选择题。如第三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第四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可在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有的对两题都作了回答,有的应答第三题而实际上答了第四题。出现这些问题,均是审题时粗心大意造成的。例如下面这份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一、二题的答卷:
+ j; E- t3 `( t5 W9 s/ g2 B4 N' @) T- u" U) Q# {+ ]) x7 i
/ {2 |, m& W! t 1. 关于概括题, g; @, Y1 S: _5 i& u+ U
PPA话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各国对PPA的反映虽然不一样,但涉及的核心问题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人的生命关怀的态度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医疗部门,或者包括医疗工作者,对人的生命的责任感问题。为什么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把PPA列为禁药,而日本暂不采取类似“停止”、“禁止”的政策呢?其中的最大区别是对人的生命是否关怀、是否负责的大问题。
" v% ~$ u+ U! `1 Z, b/ T 试题要求是“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而考生是概括主要问题,可见考生根本没有审清题意。这一题的分值是20分,而考生所答并非试题所问,属于跑题,扣分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 F+ P1 c4 O) T- _- C! C" |; @
) Y) g; ]8 |3 E- ~' W1 S+ x! U) N/ T5 C: G+ r, s
2. 关于对策题, }. e) V" W7 w g0 R+ E$ ?
(1)立即通知全国各地医院和药品经销公司,禁止销售含PPA的药品制剂。! X6 @" u; {3 u# ~: o! D8 S
(2)通知各新闻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公布含PPA药品的名称,防止大众仍误服含有PPA的药物。
! T9 x5 i2 R4 N (3)要求各地药品经销公司,对含有PPA药物购买者全额退款。
" q. T5 l$ f8 @( d! _* z9 a+ P (4)通知有关机构加紧研制不含PPA的新感冒药品,以满足市场上的需求。+ Q% V- ^/ K0 ]2 N& R
(5)要求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督和检测工作。9 ~/ }0 f$ ~( E; h2 p! ~
试题要求是“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而考生所列五条,不是以“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提意见,似乎是以执法部门对此事作处理决定。如“立即通知”、“通知”、“要求”等用语,均不是“工作人员”提“意见”的用语。答此题时,不仅弄错虚拟身份,而且文种也弄错了。
X* j7 Z) j+ k" t8 z8 Z3 A: |
0 `$ X- h5 J6 E9 C1 `- W# r1 Z" \/ n+ |+ T# r8 X
3. 关于论述题: i* d1 u. m5 D, e8 i" z, x
《申论》最后一题要求写文章,这文章实际上是议论文,也是《申论》试题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试卷对该题提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答题要求,可有的考生就是粗心大意,没有详细审题,更没有真正领会答题要求。如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第六题,在答题“要求”第2点中,明确提出“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在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根本忽视了这一要求。也许考生根本不知晓“人与自然”问题上有何种错误倾向,因而有意回避;也许因考试紧张而漏掉了这一答题要求。而这一点正是该题的重点,失分就成为必然的了。; V- u5 p* o% o- r. W. D
% K; T9 Q5 S3 r6 @, b* n) Q
7 W$ G/ y o! z8 l! U
二、混淆主次
, c2 ~( f1 [% D* b* N, K: ]
6 E$ Q' P: @ Q0 e5 V* a: s+ u4 `1 _" U# B: w$ r
在《申论》考试中,。 Y% a% n0 ~3 g: [9 p
8 b8 m: \7 ^) ~4 M
# H; ~& c& |# |1 _6 D2 e K; x; r 我们还以淮河流域治污问题为例,一位考生在答第二题时,是这样设计方案的:
* L: O6 _5 v; t 1. 成立淮河流域治污领导小组。
, k3 P% @% l- {4 w3 @9 D, z# i 2. 深入调查,摸清淮河流域全部的污染源和因污染患病的人员数量。
9 L" e7 e8 b7 Z0 Z! J 3. 制定淮河流域治污整改方案,落实责任人。0 w; Z# I# V- _9 A; w. ?
4. 对淮河流域两岸的干部作风进行调查。
* z: ] Z# z& z; \6 v: h9 M; r7 C 5. 发动群众揭发干部弄虚作假的问题,按揭发问题的实际情况给予物质奖励。5 ]+ E! Q1 _3 M; }; c% M
6. 对因受污染的群众,给予恢复健康的物质补助。
, {* s2 W0 K1 `! r8 A- h 7. 及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治污、治病整改的情况,对违法、违规、违纪的有关单位和主要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公之于众。
* Z: Q) m9 L! z a, M, S/ U 8. 组织淮河流域各省、市人大代表,不定期检查,听取当地人民群众的意见,监督整改方案的实施。
& F5 x+ A# C* I2 Z
! p' m) ^$ E7 p6 g3 d2 d( K; \5 \0 ]+ Q* T) H
客观地讲,这份答卷考虑较为全面、细致,所提方案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既从组织上,又从人大监督上等方面做了全局上的设计,具有大局观念,具有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这位考生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干部作风问题,群众补偿的问题等等一应俱全地组合列入进来,这实际上冲淡了主要问题,分散了得分点,重点不突出,难以得高分,是得不偿失的。
/ p* h/ Z9 R* S5 _) \$ u& W9 H9 S6 b1 V# P: Q
4 F6 L( L0 f* ~# U* B* X9 h0 f
三、脱离给定材料,想当然地答题; n8 g) ]* _8 ]5 O
3 t( M8 V+ _5 Q# [5 E3 h" l
+ p# Z9 ]) y# [/ M+ v2 S! n 对《申论》试题作答,一定要依据《申论》给定的材料,即便稍有游离,也可能偏题或跑题。近几年在评阅《申论》试卷中,发现脱离给定材料而想当然答题的亦不少,这也是影响得分的主要因素之一。
: c- k w* X1 M: u
& T& Q* I" }$ A# M9 X% H; z+ S/ a% W: ]7 k5 p
以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的第三题中的第(2)题为例,“根据‘给定材料5’,试分别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15分)”应该说,这是一道解释题。题目看似较简单,可考生却失分较多,分析其原因,发现不少考生是想当然地答题,没有认真、细致地阅读《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可以说,有的考生是望文生义式的答题。在解释“存量土地”的含义时,有的考生答为:“存量土地是城市为有计划地发展和建设的需要,通过规划预备出来的土地。”在解释“地荒”的含义时,有的认为“是开发商办齐土地使用所有手续后而没有动工建设的闲置未用的荒芜土地。”这两种答题都存在明显的问题。只要认真阅读《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就会很明显得出结论,这样答题的考生根本没有理解给定材料的意思。因为在给定的材料中,对“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都有明确的说明。: H S- L A5 T: C
' i( u3 G. W0 `1 N: {
) c1 I% O6 T- m0 L 这暴露了哪些问题呢?一是这类考生存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问题。二是没有把给定材料作为答题的重要依据。1 o9 p. A- B$ h" S1 R2 x+ e* u
/ _5 W( q, J) [) B" L& y
9 ~/ y/ D9 X& D. M: X" a 可以说,只要认真、细致阅读《申论》给定的材料,就会发现,即便是没有见过“存量土地”这个词的考生,也可以从给定的材料中明确地找到答案。如在“给定材料6”的第5自然段中:“大量的土地闲置,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大面积占用土地。同时土地管理措施不力,为一些地方变相非法批地,盲目征用或出让土地带来了可乘之机。当然,城乡规划之中的粗放用地也‘消耗了’大量建设用地指标。”如果是有所准备的考生,无论是参加各种《申论》考试辅导班,还是购买相关《申论》考试教材自学,在答题时,就会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如解释“存量土地”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存量土地”有哪些特征?二是“存量土地”指的是城市用地还是农村耕地?三是产生“存量土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带着这三个问题阅读、分析给定的材料,就知道“存量土地”的含义:“存量土地是指由于地方政府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土地管理措施不力或不当等原因,不合理占用未被充分利用或完全闲置的城市建设用地。”关于“地荒”的含义,从“存量土地”的解释中,可知存量土地过多是出现“地荒”的主要原因,其实,“地荒”是开发商们为扩大“存量土地”而对外声称土地存量缺乏或不足的一种宣传。我们从大量的答题中,发现很多考生既没有详细、认真阅读《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又没有分析“存量土地”与“地荒”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而这恰恰是《申论》考试中考查考生的重点之一。5 c- c1 N2 x% l! H& v- ?
# h9 i% |1 u! }4 j+ L
) I. R. \& w ^, V" m 四、论证乏力
$ ]# v6 V0 F3 [: r, p$ U! l9 ^7 |- U9 o% H
, j2 B$ G' I' X/ d" p* O 国家录用公务员开考《申论》以来,试题的设置无论是三道题、四道题,还是五道题,都少不了议论文的写作。在分析《申论》答卷的最后一题时,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论证乏力。从总体上来说,主要论点、主要观点、主要问题,一般考生能抓住,但为什么难以获高分呢?往往是述多论少,或是有论述,但论证乏力,要么空泛,要么大量引用给定的材料,要么把时下常用的一些大话、套话堆积,这些均是此题扣分的主要原因。例如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中的第6题(综合管理类):“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 参考给定资料,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2. 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3. 总字数1000—1200字。”其实,该题已提示得相当明确,一是阐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辩证关系;二是点明了重点,也就是说要求重点阐述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给予澄清。可有的考生在审题时粗心大意,没有突出重点,论证也仅仅是泛泛而谈,既没有涉及到“错误倾向”,更谈不上“给予澄清”。下面列举两位考生的答卷,只要比较分析一下,便明白论证乏力原因之所在:7 a, y9 q5 ?9 S/ n; X: `! i" K
# Q5 U/ ~) @0 F6 Y. X5 B) V1 D p2 N
A卷:
; g% K( c5 A+ r3 M4 d" M9 s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类逐渐认识了自然,发现自然中原来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宝藏,于是,人类开始学会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不再满足于对自然的简单利用,在利益和占有欲的强烈刺激下,妄图征服自然,于是,人类凭借科学技术这个强大的武器,对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开发,疯狂地攫取自然资源的宝藏,使自然的身躯千疮百孔。人与自然的关系急速恶化,二者的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人类的贪得无厌终于激怒了自然,因此它向人类进行了大规模的报复:大规模的沙尘暴袭击人类,巨大的泥石流冲毁了人类的家园,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许多人无家可归,还有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绝种的危险……一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无数次地袭击人类,人类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于是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想办法努力挽救自己的过失,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道路。
3 g, r, o1 g% k" ~* s
/ _4 I! q1 Y9 h+ v8 W6 l+ z+ X) ?' N' y* q! z A- H; F3 Q
听完这个故事,很多人会有跟我一样的疑问:人究竟应该怎样跟自然相处,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在现阶段的我国,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落后的现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严重存在,种种矛盾使我们不得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经济建设当然离不开资源的开发,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呢?! b; }* |+ Z; b+ ]5 z
# T0 r* q! Q( U1 w* j% O$ E+ P7 f+ n+ v/ ^
首先,我觉得在现阶段我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走出两个误区:1 v0 X* p9 I( }2 Z, k1 k
误区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不是说自然资源就不能开发。' g+ {" t9 Z& w
在上述内容中我已强调,在现阶段,我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前提不能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发展经济开发资源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就不去开发,采取逃避的态度,这是不现实的,也很难使社会进步。而且有些自然资源并不因为不开发就会永久存在,而有些自然灾害也不会因为人类的不开发就不发生,因此,那种因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因为涉及到自然资源的破坏就坚决反对的做法是不对的,是极端的,我们应该权衡一下利弊,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则下,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
# X; Z1 w& s" R: b( H9 P 误区二:认为既然把发展经济作为前提,就应该以这个为基本标尺,只要是能发展经济的就可以去实施,对于自然资源的破坏可以忽略不计。
: h5 C4 ^9 B! |: k+ F5 L( {/ M 这是人类认识的另一个极端,如此做法便会让历史重演。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统治异民族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脑都属于自然界……我们不要过分陶醉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为了我们的长远发展,也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绝不是明智的做法。而且这种不计后果的开发会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 g6 _; J5 W0 m' r" h f) |9 v
. a# k* d! V x+ s
, K- k" K+ W' s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s) Q3 C; C8 e3 L- |9 U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早就提出过这样的号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可持续发展,权威是这样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定义也可以看出,我们绝不能走以上两个极端和误区,而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我是这样理解的:坚持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要坚持防、治相结合,即开发前要作好周密的自然环境的调查,对于开发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作充分的论证,周全地预测开发有可能带来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开发时,要坚持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破坏自然,精确地计算开发资源的度量;开发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要采取补救措施,尽量使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减小到最低程度。1 A( z, @9 M; U$ [& }' P
/ A/ t: y8 e4 t" X
2 C( A8 E- u7 A( x7 \# Y B卷:
6 j! d' \6 j: F 首先,必须真正把人类与自然看作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要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改造自然界同时,更要尊重自然规律。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机体,当自然在满足人类的需求的同时,其肌体也在超负荷地付出,损伤了大自然内在的平衡,由此,出现了自然生态危机。所以人类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倡导人类的生活方式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为基础。
& ~6 u$ a3 ~/ W# c/ a% ^3 I 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强法制建设和教育宣传,以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使得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观念深入人心。要鼓励人们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进行绿色消费。人类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它必然要求人们节俭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如果人类社会确立了节俭生活和绿色消费的道德新风尚,那么人类就会在生产中自觉节约资源以及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使经济生产活动和生态平衡协调起来。$ s+ V+ v' y" f' X% ?3 Y& Y
再者,必须正确地对待科学技术的作用,努力防止和消除科学技术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产物,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作用,但决不能被用来满足人类私欲或眼前利益,而成为人类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威胁。
0 g8 _5 s* p: I {2 n6 T3 R 此外,还要确立人对自然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道德责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社会应最终建立适合现实社会发展的生态伦理道德。生态道德责任体现在人类在利用自然万物时不仅用人类的恻隐之心去关爱动物和植物,而且对待动物和植物有一种仁爱宽厚之心。生态道德责任还要求人们在人类利益和生物生存之间的矛盾冲突中作出合理的选择,要求人类要公正而有差别地对待所有的生命。
4 t# N/ R' y4 [7 j3 V ` 总之,人类不仅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更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因此,人类在改造世界实践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生态保护,不仅要考虑到眼前价值,更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如何索取自然,更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9 I" w. Z8 u U% t2 l5 w
|$ U$ R! _/ q( t% S" X" d7 y N+ t' ?8 S" r" C% I
我们从A卷中可知,该考生不仅较好地阐述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既提出了在控制人口、提高国民素质、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的设想,又论证了开发前、开发时、开发后的科学方案。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该考生按照答题要求,对“人与自然”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阐述,澄清了当前在人与自然关系处理上的两个误区。这也就是此答卷的一个亮点,而B卷内容较空,说了一些似曾相见的套话,对“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些错误倾向几乎没有笔墨,更谈不上去澄清“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上的偏见,因而显得内容单薄、重点不突出、论证乏力。
0 B" ]- G y4 ]+ F$ b
( x7 Q! d9 f4 r! \1 q/ F/ Q8 F/ r- ^2 X. d: i
五、语言贫乏
6 S7 p/ n* ?# A# L4 d4 N8 Q; K4 y
1 W7 K! {( j! M% w% F! x6 e% V1 M* W" X G% ~/ L1 P
从2000年开始《申论》考试以来,在答题要求上,对语言文字的表述,几乎都有明确的要求。2008年要求“语言生动”,2007年要求“语言流畅”,2006年要求“语言流畅”,2005年要求“语言流畅”,2004年要求“语言通畅”,2003年要求“语言通畅”,2001年要求“语言流畅”,2000年要求“有说服力”。由此可知,《申论》考试很重视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察。客观地讲,《申论》除写文章这一题外,其语言表述能达到准确、简洁、扼要就行了。而写文章这一题,应力争做到“生动”、“流畅”、“通畅”,在论证时力求具有“说服力”。应当说,这一题基本上是以议论为主,而议论就是讲道理、论是非。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指出的“理形于言,叙理成论”,就是用语言把道理表达出来,便成为议论的意思。议论是作者用来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明辨是非的一种表达方法,精当、生动的议论,往往是作者丰富学识和智慧的闪光,具有说明、说服的力量。如有一考生在2008年中央、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第4题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3 `5 ^2 k- a) R- G
. Z" C W! W# O `( }4 D. h8 p) D' R! U* q3 K0 T' e/ M; _7 }0 L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不再满足于对自然的简单利用,在利益和占有欲的强烈刺激下,妄图征服自然,于是,人类凭借科学技术这个强大的武器,对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开发,疯狂地攫取自然资源的宝藏,使自然的身体千疮百孔。人与自然的关系急速恶化,二者的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人类的贪得无厌终于激怒了自然,因此它向人类进行了大规模的报复:大规模的沙尘暴一次次袭击人类,巨大的泥石流一而再、再而三冲毁人类的美好家园,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许多人无家可归,还有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绝种的危险……人类得到了应有的惩罚。2 g6 j$ N0 T( b
, k7 d5 `$ C2 ]5 L/ A z8 o5 g! s+ r$ L6 r: ]. C! p! {
这段论述的重心是人对自然的掠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语言较生动流畅。如“妄图征服”、“掠夺式开发”、“疯狂攫取”、“急速恶化”、“千疮百孔”等词的运用,把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既简明扼要又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了。更值得肯定的是,该考生把大自然人性化,用“激怒”、“报复”、“袭击”等动词,形象、生动又准确、清楚地阐述了大自然对人类无情掠夺的报复,这种运用动词以形传神的写作,不仅呈现出语言的生动性,而且有助于加强对中心问题阐述的深刻性。) V/ s0 r0 S7 B I
8 i$ i( i, z% {/ Z( R6 `2 @
; A3 C' _+ V$ a6 `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既形象又生动的语言,必然会引起阅卷老师的重视,激起兴趣和获得青睐,加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 }, V* D' x! I* @9 B- [2 a+ Y* v- i! Y! }! N# ]
(《应用写作》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洪威雷 张琼
G$ q* p- a( q1 L& t8 ?$ D" A1 _, `+ p3 S5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