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T1 e# D- W8 z. `# z
+ c4 v2 Y& ]9 _# h% B8 g2 i% I“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这是我想送给为官者的一句话,不论官大官小。为什么?因为现在当官的(无论大小)大都太把自己当回事儿,而非当官者也大都太把当官儿的当回事儿。何以见得?有事为证。5 V) [& H$ g1 [2 t
8 c9 s J0 E7 }/ y: c2 q8 i- A) d二
. o9 z# n' O% ^" `' C " V5 G8 A8 v; {2 j( v% w& Y
无论到哪里,州衙府署都是最豪华的大楼。以前一个乡镇政府的办公处所,同学校、民居并无多少差别,就是市、县政府也并非什么豪华所在。现在呢,一个乡政府恨不得盖成一座皇城,而一个不大的市的市政府,就像一座白宫或布达拉宫。为什么?因为那里的官员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好像政府所在如不排场,就显不出威风。其实,尔俸尔禄,民脂民膏,无论多大的官儿,不过是为百姓办事的人员,何得以无益之费耗民膏脂!+ x8 p2 W+ F I B' i6 v
4 w5 k& F1 V% Y! i& P* C1 \
三! h6 t: a" L) p; E9 X
5 |# ?- A: L4 P, b+ i) x大凡是个官儿,若到下属地方或单位,哪怕是携家带口游山玩水,都叫“视察”,都要前呼后拥,甚至警车开道。官阶若大,还要清场戒严。每闻此类消息,不由想到那首打油:“红帽哼兮黑帽呵,风流太守看梅花。梅花低首开言道:小底梅花接老爷。”“松间喝道”同“花上晒”向来同被列为“煞风景”的范本,足见这种作派在中国仕途由来已久,而在百姓眼里也讥嘲已久。何故?因为那些官儿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好像当了个官儿,身价顿高,不能同庶民混杂。官员在某些场合喜欢谦称“公仆”,岂有“公仆”出游,而“主子”回避之理?这些官儿身子虽已进了“人民共和”的国度,脑子里却仍是 “居高治民”的想头。
- V0 x3 B" c# p' G; [* | C
E& {+ W e+ ^四
, \) }4 p( ]$ |9 \ 9 v' h8 @5 c) X; `. q v n+ W
这样的照片每有所见:一个官长“视察”遇雨,于是陪同人员连忙撑伞,自己却淋得浑身湿透。官长则安之若素,踱着方步,负手而行。且不管那官员官阶是低是高,既然有手,何以自己不会打伞?打伞者或系拍马讨好,也应婉言谢绝。为自己舒适而让旁人受罪,以小见大,人品可知。何以这些官员竟习以为常?还是因为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以为身为官长,即是他人主宰,可以任意驱使。欧美诸国总统、总理自己打伞或替人打伞不过常事一桩。由彼及此,令人叹息。2 y4 n% }3 y* u: j% e' m5 y
) P& o( C: ]$ ?/ F$ H" @9 q五" ~6 y5 A4 C& G+ z
6 R' \* M" R) c6 Q. u1 Z8 R0 E
除了在大饥荒之年欲求一饱而不得,一日三餐,人所必需。但吃饭也不必朝朝寒食、夜夜元宵,更不必每餐都要陪同若干,觥筹交错,乃至轻歌曼舞以助食兴。记得20多年前,为遏制公款吃喝,曾有过“四菜一汤”的规定,但规定从未行通。不但行不通,还愈演愈烈。官家一席饭,百姓一年粮。这样普遍的公款吃喝不知全世界能找出几家。以天下之佳肴供其口腹,官员们也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一个政府若连官员一年吃掉几千亿公款都管不住,百姓们又凭什么要缴纳税赋来供官员挥霍!
/ u0 T+ _) T/ g: `4 {" w+ K % ?+ C6 |' o# U+ i5 \0 k! g, ?" K
六7 Z/ {4 b" m! k, P* G
0 Y- a1 E/ H( Q, a4 c' b
我一直不曾明白,何以官员们上下班都用公车,让公家出钱,而普通公职人员就乘公交车或私车,自己掏腰包。难道只有官员办的才是公务,而普通公职人员办的就是“私务”?建国之初不如是。那时一个地区才一两辆公车,处长、科长甚至局长,骑着自行车也把事情办了。那时还是供给制,官员的待遇赶不上拿薪金的“留用人员”。或曰:现在经济发展了,有条件了,但官员们的薪酬也大大提高了。一般公职人员为了上班都自掏腰包,何以工资更高的官员还都要配备公车且档次愈来愈高?国家机关在某些场合使用公车是需要的,但应当仅限于公务的需要。上下班是不该花费国帑的。就是公务用车,国外许多情况下也是临时租用,没听说一个处长甚至科长也要配个专职司机,早晚接送,喝茶、吃饭都要跟着。: s0 `+ G3 S2 c$ o3 ^; V: P$ _
蒲松龄《聊斋志异?夜叉国》中对官的解释是:“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今日的官员们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以为为官就当如此。要知道,那是夜叉国。% r( j, O* m" h$ ^6 M) m
9 }: b ~1 S4 u7 a4 X# x0 S5 D/ U七
( {( y) H9 o: [( c
* j$ T5 V5 V4 F, g# A2 N说话,官民之辨也是很容易的。大凡颐指气使,哼哼哈哈,目无余子,一脸不耐的,大抵是官;凡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满脸堆笑,轻声细语者大抵是民。中国历来把官员叫“牧民者”。“牧”,字形如一手持鞭驱赶牛群,百姓亦如牲口,供官员驱使——“民可使由之”嘛,叫你干啥就干啥,谁若较劲儿,谁若辩理,“牧民”的鞭子就抽下来了。湖北省有警察打“材夜思者”误打了官太太,于是承认“打错了”。那么,他们本来准备“打对”的是谁呢?又是谁主使呢?官员或治下的警员竟敢殴打百姓,那些官员也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好像 “人民共和国”里,他们想干什么干什么,想怎么干怎么干。天下宁有此理!
% o, W2 N; b& E' a# g; a, ~9 v
: _7 o o: Z/ Y1 d0 V% M八
6 A6 ^( X. ~. r; e
3 x' ]. c" H* o8 \官员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就太不把百姓当回事儿了。其结果必然是官民关系紧张,严重的形同水火。孟夫子讲的话,有时比孔夫子的还中听,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为轻,就是让在上的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儿;民为贵,就是要把百姓当回事儿。他又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里的“臣”并非如后世专指各级官员,而是包括一切下级与百姓。你怎么对待百姓,百姓也就怎么对待你。许多地方的官民冲突,根子就在这里。
* y3 D$ z! _, }8 j$ [6 c4 ^% | , \! C7 x1 |( K4 J1 ], n9 X
九
- q1 Y; P" U. a4 x: W$ v6 h5 Q1 I
: Q) L4 _, {9 w/ k很奇怪,官民关系一至于此,那些当官的怎么依旧无动于衷?他们真的以为屁股下面那把椅子就固若金汤?真的以为靠压制、靠警力就能维持权力?孟夫子的时代,官民矛盾已十分尖锐,若是再不调整,视君若寇仇的百姓究竟会做出什么事来,几千年的历史已说得明明白白。可惜孟老先生的话在上者听不进去,于是后人复哀后人,成了一部中国通史。今天的官员还是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儿的好,一意孤行的结果,必是应了孟老先生那句话,成了土芥与寇仇的对立。 {6 G8 ^: I. T! A+ ^
: O: e. I# N) P! F十$ m& s% [; W v: ?$ C; H
- ]5 i" D2 v( K4 e' J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就不会把百姓当回事儿。若真把百姓当回事儿,百姓也会把你当回事儿。这几句像绕口令的话,却是屡试屡验的箴言。陈四益 / 文 原载于《同舟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