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一直被人们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节日。古代的文人骚客,都留下许多关于中秋的诗话,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那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折射出多少游子的离愁别绪,寄托着浓浓的思乡情怀。
0 m9 t* n! g i! j3 u% \1 g一
$ O) ]5 h% M. |8 Z7 ]3 Y' {今夜,月华如水。明月当空,校园中冷冷清清,同学们有的回家团圆,有的和好友欢聚,热闹是他们的,我却什么也没有。独自徘徊在校园那条悠长而寂寥的林荫小道,轻轻吟唱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感慨颇深,思绪万千。这时的父母也许正从田间归来,也许他们忘记今天是中秋节,也许在为明天出坡做准备。哎,农民呀,他们那里有节日,有的只是天天的“劳动节”。我突然想起两年前的那个中秋节。$ k9 H4 U8 q! B5 g6 I/ x) Y: ?3 f
二
2 Z1 n' [: Q+ @那时我读大二,正好碰上中秋节放假,我买了几袋月饼兴高采烈的赶回家,准备好好同父母过一个中秋节。我知道乡下人看重的不是节日,而是脚下这片土地。我早早地拿出月饼、核桃、苹果,摆了满满的一桌,等待父母从田埂归来。当月亮升起时,父母才扛着锄头,托着疲惫的身影回到家。我高兴地对他们说:“今天是中秋节。”父亲麻木地应了一声。然后我们就围坐在一起吃水果、吃月饼,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言语,只有牙齿咀嚼食物的声音。我当时感到空气好像凝固,有一种窒息的沉闷。我几次想调动父母的兴致,聊一些开心的往事,可我的嘴怎么也张不开。一轮明月挂在天空,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我清晰的看见父亲那饱经风霜的脸,背像一张弯弓,母亲身体瘦弱,头发稀疏而斑白。曾何时起,父母变得这么老呢?我的心一阵阵颤抖。父亲拿着手中的月饼看了看,突然对我说:“这月饼很贵吧?”我大吃一惊,父亲怎么会问这个,我随口答道:“一点不贵。”接着父亲又问:“这次走要带多少生活费?”我恍然大悟,吞吞吐吐道:“还------还有呢?”(其实,我存折上只剩下100多块)。父亲再也没有说别的,好像只对钱感兴趣。母亲本身就寡言,就更没说什么。可就是父亲这两句话,仿佛给了我当头一棒,顿时喉咙哽咽,泪如泉涌,心里好像有千万条虫子吞噬着。我原以为过节能给清贫的家带点欢乐,让父母在繁杂的劳动中轻松片刻,可结果是那么的让人揪心。; ]1 _2 w+ y r6 `8 X1 U4 }0 H3 c
我想起小时候过中秋,全家围坐在一起吃月饼,看月亮。父亲总是有说有笑,虽然他不会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传说,可总是逗得我开心,他还用粗哑的嗓子唱《十五的月亮》,唱得那么动情,手舞足蹈,我们全家其乐融融。这样的片断常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恐怕它再也不会有过。% |$ k( Z, L3 @" C4 U% U
三, k8 i! z& d: G8 |; |" W# P
两年前的月亮和小时候的一样圆,一样亮,只是多了一些人世的沧桑。生活犹如魔术棒一般,变幻无常。我好多次不断地追问自己上大学是对还是错,如果是对的,那我甘愿让父母承担沉重的生活;如果是错的,那我也许已经成为打工族中的一个拜金主义者。贫愁,让每一个农民都无法摆脱。大都市的霓红灯,音像店的爵士乐,五彩缤纷的百货,曾引诱我向往城市的生活,但我又试图保守乡下人的质朴和勤劳,用优异的成绩打败我脆弱的虚荣心,我总是在城里和乡下的边缘地带游离着------我想:贫穷不是羞耻,富贵也不是罪恶,锦衣玉食和粗茶淡饭没有太大差别,只要心中有希望,生活就充满阳光。人活着,总得向前走!尽管付出的代价是酸辛的。
# S* ^9 u7 L! |; ]+ B% \ l7 w8 L四/ T5 k8 b( @6 Y C7 p4 H) @
圆圆的月亮高挂天空,大地如一匹银色的绸缎。此刻,同学们都回宿舍,校园里万簌俱寂。我相信:明年的中秋,夜会更芳香,月会更皎洁,将装扮成一个迷人的世界,引无数人向往,飞奔,团聚------% e+ ~' @, ?7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