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历史,从“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到“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朝二世而没的教训引人深思;从“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令人嗟叹。治乱交替、盛衰无常,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 ?3 s9 c; A4 W/ m$ S1 x c8 w. f4 |3 X0 M; L. g; p
俭则成、奢则败,历史教训发人深省。时至今日,走过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不用再过毁家纾难的苦日子、红米饭南瓜汤的穷日子,适当追求生活质量可以理解。但是在一些干部中,奢靡之风潜滋暗长,在一些地方甚至渐成时尚,不以铺张浪费为耻,反以挥霍无度为荣。正因为此,奢靡之风被列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的“四风”之中。习近平总书记严肃告诫,狠刹奢靡享乐之风、树立清廉为民之风、永葆艰苦奋斗本色。 0 T) M) I) ^2 A
6 K% K( [( H8 c8 N, T 细看那些奢靡表现:有的贫困县把政府办公楼修得豪华气派,占地百亩、一掷千金;有的热衷造节办节,泛滥成灾、劳民伤财;有的要求超规格接待,吃山珍海味,喝美酒佳酿;有的在高档会馆里乐不思蜀,在高级运动场所流连忘返,在明山秀水间朝歌夜弦……流风所及,群众无不愤慨,“贪污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同样是极大的犯罪”。奢靡之风的盛行,不仅腐蚀干部、损害形象,也危害公信、败坏风气;不仅弱化了党自身的凝聚力,也消解着社会的“精气神”。9 ?! X6 N; f: n- l$ b& d) d. p
2 g/ M+ A9 }5 P. b6 I- U: Y" s9 S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甫一履新,就推出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剑指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在全党上下掀起改进作风、反对浪费的热潮。然而在一些地方,要求杜绝公款吃喝,他把鲍鱼海参转入地下;要求禁止迎来送往,他用矿泉水瓶装茅台、拿红塔山盒藏熊猫;要求防止超规格接待,他把高档老秘网落户在机关食堂。奢靡之风,中央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在一些地方为何总能暗度陈仓、依然故我?3 Y1 ^8 c0 G7 F' a+ Q `% `: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