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古今中外名人自学读书的方法,对当今自学者来说,可能会有所启迪。特简介几位名人的读书方法,供自学者参考、借鉴。]4 @0 J+ m( Q. x' a- c/ c* r. J
( c4 E* U/ B, H* B. E8 b) [
Δ、马克思——穿插读书法。他认为读书须当善调节。由于工作和研究的需要,他读的多是抽象的理论性书籍,大脑易疲倦。每当感到疲倦时,即换读诗或小说,待大脑活动得到了调节,便又兴致勃勃地研读起深奥的理论书籍。; |6 p4 u8 u7 f/ v
, z# {2 u+ x* f6 H; f8 C" x7 \ O
Δ、列宁——批注读书法。他认为作批注有助于把握书的主要内容。他经常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评语、注释和心得体会。对学术价值较高的著作,还在扉页上写下书目索引,注明书中的好见解、好素材以及错误论断的页码。
3 I, x* D9 Q& t; h ^7 ]+ g2 z: L( N
; i) p, F& S8 z3 h( f, V8 PΔ、爱迪生——定向读书法。他认为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若想遍游它的每一片水域,是不可能的。一个人要有所建树,必须定向读书。由于主攻方向明确,专注不已,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 S3 i. Q* w1 K0 b' E* n
) V' b# h- V n6 f; O: _
Δ、艾思奇——抗干扰读书法。他认为一个人求知的欲望越强烈,意志越坚定,其注意力就越能集中和稳定。他善于摒弃一切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干扰,聚精会神地读书,无论周围怎样嘈杂,他都能钻进书的世界。
, Y6 G: _$ q, A
- P' X: I5 Z; R3 X. JΔ、顾炎武——自我督促读书法。他认为读书是件老老实实的事。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限定读后必抄写一遍,并写下心得。
! X8 V# N. |' t6 s) ]2 D7 p/ I) y% E* m: M2 f8 r) e
Δ、邹韬奋——宝塔式读书法。他认为处理略读与精读,应把各种书分类处置:最底下的一层量最大,仅供一次性浏览;第二层小些,读得精心些;第三层更小,读得更精心些。越往上,书的数量越少,重读的遍数则越多。
! i8 ?; f3 T% e* i0 M
: |2 i5 `9 m: Y/ d7 [. [3 i) HΔ、章培恒——花海酿蜜读书法。他认为读书应着力“广采精制”。当研究专题确定后,象蜜蜂采集花粉一样,广泛收集、阅读有关的书籍、资料,然后精心酿造,以钻进去产生系统的、独到的见解,取得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s' |* u; {: Y' P* e( @
* c6 E U# Y) _) g/ ^Δ、陈善——出入读书法。他认为读书要能“入”能“出”:钻得进,“见得亲切”,领会精神实质;出得来,“用得透脱”,结合实践加以运用。“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他正确处理了读与懂、懂与用的关系,严谨治学,成为南宋著名学者。$ m$ ^0 O. k# i/ f; k- T, ]
. }) [: R9 @; {+ d) e3 T+ UΔ、郑板桥——学问读书法。他认为要把书读通、读懂、读活,抓住要领,“直透重围”,吸其精华,就必须边读边问,学问结合。他善于“读书好问”,倡导“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认为这样学问结合,才会读起书来“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他的画、诗、书被称之为“三绝”,无不得益于读书时学与问的巧妙结合。
+ [: D3 c% N& l$ n1 t% v
( E8 u" t" I6 X! p" h0 s5 _7 IΔ、爱因斯坦——“总、分、合”读书法。总,就是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的东西,再认真地读读目录,以大体了解书中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加深对全书的总体印象;分,就是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步读,只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来读,并据此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细读;合,就是粗读后再回过头来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的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
. w! X3 q' ^( m7 P$ ?( N0 n' W' L/ \: _2 D0 ~$ X
Δ、卢梭——三段式读书法。他把读书分为三个过程,即“储存——比较——批判”。在储存阶段,他完全吸收书上的观点,丝毫不掺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目的就是积累知识和素材;在比较阶段,就是无条件读书时,在脑海中复习和比较读过的知识内容,用个人已知的知识去衡量其优劣;在批判阶段,就是吸收、消化,变书为我所用,扬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使他成为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