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 R Q- W1 c/ o- j2 R: ?. d- A% J
四它:解除困境的主张——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4 k# q6 @/ Z" ~! A6 v- \
面对它 # m# c$ v1 p, ^' e% G1 g. o6 r
凡遇困难问题及危机状况在你面前出现时,逃避是没有用的;忧愁恐慌,则可能使得状况更糟。惟有面对它,就不会那么的可怕。怕死的人,死得快些。能有勇气面对危难,就可临危不乱,转危为安。所以我们应当时时练习着以平常心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
/ d& I/ s( s# `: j 接受它 : U6 ~5 [3 Q6 I" {% w: U' V
当你遇到困难问题及危机状况之时,切切不可忧愁苦恼地怨天尤人,也不必追究是谁的责任,更没有时间让你弄个水落石出,既然有困境偏偏落到了你的头上,你就勇敢地接受它吧!甚至要感恩这个机会,让你学习成长,让你消融自我。 * j! I# Q" C( h9 C8 ~6 Z
处理它
" K) X* \4 D8 R) S, e7 F& [ 当你接受了困境、病难、危机、灾变等的事实之时,切切不可自怨自艾地坐困愁城,你当设法运用你能够运用的各种资源,不论用智能、用信仰、用财物、用人际关系、用情、用理、用法等,尽己之所能,来处理它,并且给自己一个空间、一段时间,那就有一个坚强活下去的希望。
+ v$ R3 v0 o% R- w9 g/ q9 O9 l$ }, U 放下它 + A8 ]+ _3 L/ {% S! P0 c
如果你已经做过处理它的最大努力,解除了困境,当然很好,应该船过水无痕,不再牵挂。万一尚无办法脱离危难的困境,那就只好与你的困境共存了,既然在心理上不介意和你的困境共存,它就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不排斥、不对立,困境便是跟你一齐生活的伴侣,困境也就困不住你的心了。 # Z# s3 L3 W6 A9 U- j
四安:提升人品的主张——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 P% |1 k3 O7 J I. {- ^1 r 安心——在于少欲 8 R8 b1 i* J" \7 [
少欲知足,就不会有贪得无厌、患得患失的烦恼来困扰你了,就能够欢欢喜喜、轻松自在地过日子了。自己的心平安之后,就可以为他人谋求福利,影响他人共同来做四安的工作了。 * u5 B3 u; K8 a: ?0 V, _) w
安身——在于勤俭 8 U- u6 Y7 r, `$ ^* m
适当的勤劳,除了能让身心健康平安,多半也会得到不同形式的报酬,但必须节制地使用,最好是给他人分享,所以勤劳练筋骨、节俭好施舍,是安身的最高秘诀。 # _, u; {$ {2 w7 e. D1 u
安家——在于同心
# r9 J! Q* A$ H& l 跟家人相处的要领是互相尊敬、互相学习、互相体谅、互相帮助,加上彼此关怀、彼此感恩、彼此提升、彼此奉献。不是光在物质上把自己的家安顿好,真正的安家,是要使得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同心协力,敬爱逾恒。
* l4 D$ u% ]& u9 w" F$ F& @" d) x% J 安业——在于奉献
0 c% o2 @9 d; [7 S 安业不仅是对职业、工作而言,要有安定的收入和保障。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身心有益,也对家人及他人有利的工作,不论钱多钱少,甚至是无钱可得的工作,都能全心全力将它做好,便合乎身口意三业清净和精进的原则,也是自安安人、增福增智能而作的奉献。 & z3 ]0 X- a) U( E/ R2 T4 R4 V
四要:需要的才要,想要的可以不要,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 + ~% g1 T3 T$ T& |4 p* j1 |
需要的才要
5 f( h/ b7 t( g7 K& I) { “需要”是什么?就是少了它便不能活,例如:阳光、空气、水分、起码的食物、医药、御寒的衣服,避风遮雨的房子,基本的交通工具、谋生工具等,也就是除了不会饿死、冻死、热死、累死、病死之外,便是想要而不是需要。 4 O3 k+ r# u5 C4 F% T0 |
想要的可以不要
; i; ?2 A/ j" O; V 除了维护生命的必需,以及用作谋生与奉献的所需物品之外,凡是为了满足虚荣、贪图一般水平以上的享受、追求不切实际的名、利、权、位、势,乃至追求非份和不正常的享有等,要了就算不犯法,还是可以不要的。
1 w4 c/ E& C9 A! z1 Q: a! H 能要、该要的才要 & X" m9 |( a$ a" Z$ z/ [
“能要”是凭自己的各种资源,有能力取得的各种享受。“该要”是适合自己能要和需要的,或者以自己的能力,不为己求,而为社会大众,乃至未来的人类,合情合理谋取幸福,便是该要的。 % W. q" P% [; g) {4 C* s; e
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
9 {- M" ^$ j6 a8 V. ?2 ` 凡是以自己的能力资源,尚不能得到的,便是不能要的。凡是以自己的身份立场来说,不宜取得不宜享用的,绝对是不该要的。凡是不合情理、违背法律的,都是不能要的,都是不该要的。只要时时谨记:不公物私用、不顺手牵羊、不浪费虚荣、不损人利己、不作非分的享受和拥有,便是做到这个项目了。
6 E' N, u3 ~6 H6 g! k- R 四感:与人相处的主张——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9 r; q. w6 b w
感恩 8 j9 L( P1 W' h" J% V
对于一切有助于我们的人,不论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不论是今人或古人,不论是顺向的帮助或逆向的阻扰,不论是正面的扶持或负面的打击,凡是促使我们增长的,都该让我们感恩。接受成就成长的时候要感恩,让我们有奉献机会的时候也要感恩。
/ Q$ o- E4 n! ` 感谢 7 p' ^; ^6 H, J7 r& {( _1 j, O% N
感恩必须谢恩,既然凡是促使我们增长的一切因缘,都该感恩,那就必须要以感谢的心,来回报他们。用行动、用语言、用财物等的回馈,来表示感谢,对于正面的恩人,当然要感谢,对于逆向的恩人,也要感谢。有的宜于当面感谢,多半只能做到用行善积德等间接的方式来表示报恩。为了谢恩,乃至以举手之劳做一件好事、说一句好话,都可以算是感谢的实践者了。能够时常心存感谢的人,便是最觉得快乐,也是最有平安的人。
4 h8 }" Y' p8 N- z 感化 % w8 W3 Q- ^: H9 s# A" Q5 ?( \
用学习成长来感化自己,用佛法、用圣典、用古今的圣训格言、用伟人的嘉言懿行,来勉励自己、来感化自己,来提升自己的品德、净化自己的行为,转变自己的价值观,建立自己为奉献而努力的人生观,常常知道惭愧和忏悔,督促自己,努力再努力。只要做到其中的任何一点,都是从接受感化之中,提升了自己。 ' V5 a* |/ Y. x% L1 a
感动 + Y. ?' @( y* _3 W* U
用奉献我们自己,来感动他人。以自己的成长和转变,便能感动他人;以自己的悉心关怀和不求回馈的付出,便能感动他人。以自己的慈悲心和忍辱心,跟人相待相处,便能感动他人;以自己的诚恳心和谦虚心,便能感动他人;以自己的刻苦耐劳及承担怨尤,便能感动他人。凡能做到其中的一点,便是提升了自己。 7 S1 F: _, u& u0 k( K0 z4 }
四福:增进福祉的主张——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 u( Z$ u) s. ~ 知福 * J. T5 `! c8 ~/ Z5 u4 G, |# t, {
知足的人,便是知福的人,世上再穷的人,最起码都还有一口呼吸,有呼吸就等于拥有一切希望,它就充满了一切的可能。不过知足并不等于只要一口呼吸,而是能多当然好,如果只有少,也很好,万一没有了,也不用懊恼。有得必有失,能舍才能得。知足者常乐,能够经常快乐,岂不就是有福的人呢? 6 Q# r+ V9 Z8 h+ w
惜福 2 w/ |6 O6 `3 p7 a1 w9 R) \& w
就是要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包括健康资源、时间资源、体能资源、亲属资源、财物资源、社会资源等,不论拥有多少,都是有限的,必须珍惜,不挥霍、不浪费、不糟蹋。不论是得之于天赋,或者是受之于先贤、父母、师长、亲友,乃至来自社会大众及自然环境,我们都有责任珍惜使用。使用之时,必须精打细算,要以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永续的功能。只要珍惜一点资源,便算是在一点上做了自我提升的功课。
/ S D" [. f3 t1 H6 D. G 培福 2 o. q( r7 l% a. S& t: x; H0 L
对于已有的资源要惜福,对于不够多的资源要培植增加,称为培福。好像要把一株一株的小树苗,栽培成一棵一棵开花、结果、遮荫、蓄水的神木巨树。我们可以运用自己拥有的各项资源,成就自己,利益他人,便像挖井取水,耕田播种,除了供给自己用,更要结众生善缘。如果只顾自己享福,福就少了,如能经常培福,福便大了。不论有多少资源,只要培福,便有大福,便是自我提升。
! x+ A7 Z/ n u# C6 A2 j, b 种福 3 M5 Q# V) o1 R8 {! G
没有福的人,缺少各种资源的人,就应该多多种福。多结众人的善缘,广种无量的福田。凡是有病痛、有困扰、有阻碍、人缘不好、知能不足、身体不健康、家庭不和乐、儿孙不贤孝、朋友不忠诚、长辈不爱护、社会不安宁、环境不安全、天然灾害、人为祸患等等,都是因为过去没有惜福、培福、种福。所以不论小福大福,随时要种,不论有钱没钱,随时要结人善缘,不论是用时间、用体力、用财物、用语言、用社会资源等,随时随地给人方便,随分随力多做布施,不论大力小力、有人见到或无人见到,只要尽心尽力,量力行善,乃至每日行一小善,也是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