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 擅 其 妙 独 领 风 骚
; e( m$ _6 Y. S5 g
. {3 Z1 p: |/ \; F2 m—浅谈公文写作的彰显个性方法
8 S1 U' U2 H+ I* h2 n1 s, B" C2 l( `3 M/ n, w8 w7 a" z
文 / 房立洲 + h! u2 n$ a9 A: Y5 t
, @; d4 c) |- }3 Q5 {1 h
$ `4 X$ y. W* D- y5 J
3 I% k, E- K1 M- O0 ^4 z* o公文固然是因公务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定文书,但它同样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写作活动的“个人主义”,使得公文写作在规范之外,必不可免地“染”上一些新气象、新元素,显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创造。无数个“个人主义”的叠加,就使公文写作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获得新的发展力量,并由此不断吸收时代精华,持续向前发展,逐步实现表达效果的最优化,写作风格的多样化和公务模式的时代化。可以说,公文写作中的“个体特征”,为公文写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这些新气象、新元素通过公文词语的生动性、丰富性、创造性和开放性表现出来。 8 ]7 f" w) n4 ~" e/ [
- T$ B o( U# K" Y4 k/ D5 T1 j
生动性。现在,能够像 《出师表》《陈情表》一样被当作名篇佳作来读的公文似乎凤毛麟角,难得一见。其原因在于公文的生动性受到了顽固的“尚实主义者”激烈抵制。但是,一篇好的公文,在语言上绝不排斥生动性。生动性,是涤荡公文“乏味主义”的清泉,是软化公文“僵硬面孔”的春风。不影响公文表达的生动,总是拥有更多的读者,有利于公文的执行。笔者以为,除去一些权威性很强的公文,如令、通告、公告等,要本着“恰到好处,有助表达”的原则,敞开语言生动性的大门。尤其是一些事务性公文,更应如此。例如:
( J0 T5 }* f" N" y+ r) E* B) K$ b! Y: f* K5 m, N3 u% `
【例 1】0 }1 y$ e+ m y+ p" s5 @4 d
针对奢靡之风问题,要严于律己,健全制度,始终倡导厉行节约的良好作风。对梳理出的奢靡之风问题,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如果思想松一松,危害就攻一攻,而且其腐蚀性还会进一步增强。我们要给自己的言行建“雷区”、设“红线”、安“警钟”,请“监控”、定“律条”,同时通过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在单位大力激发勤俭节约的正能量。
' J7 r4 h$ s* Y% j- T8 Y0 _1 R9 z( \; _2 E! {
(一)从“小我”做起,着力刹住松懈苗头。 - f; Y/ v# }" Q7 m. v% Z, Z' S
0 X- \/ k/ l3 L) ?- S4 z* m(二)从“小名”管起,着力遏制摆阔苗头。 * [/ A/ s$ P; G; o" y
& [5 F& _" ^0 y: ^
(三)从“小节”改起,着力抵制享受苗头。 ( D, q6 a* Q9 I$ n: @
" t8 f+ t5 }6 y) {4 U4 C3 x& e
(四)从“小事”抓起,着力杜绝浪费苗头。
+ ~# t( }( I! j% U; Z
6 B. U# O. D' y3 t) d“例 1”是一篇民主生活会报告。文章一改一般此类报告语言空洞无味的说教风格,紧扣“奢靡之风”,提出从“四个小”方面,刹住“四个苗头”,构思新颖,角度奇巧,小中见大。同时,“建‘雷区’、设‘红线’、安‘警钟’,请‘监控’、定‘律条’”的一连串比喻,生动形象,层层渲染,加强了气势,发人深省,也增强了可读性。 7 g) c" R! F" {1 Y3 \0 g* T
* r3 T. Q1 i4 `丰富性。公文并不都是“根据”“关于”“收悉”“妥否,请批示”等程式化的语言。倘若如此,公文写作就没有任何艺术可言,也绝对是一个没人想干、没人敢干的“苦活儿”,因为,这样的“活儿”,人就被严重“机器化”了,就没有了创造的激情和冲动;倘若这样,公文写作也完全可以通过编程变成一种“机器语言”,交由机器去完成。当然,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公文写作是一种艺术。其艺术性的来源之一,就在于用语的丰富性。用词要富于变化,来源要丰富,这是“丰富性”的“两个支点”。只有用词富于变化,公文才有生气,让人从中领略到不一样的“风光”;只有语汇丰富,才能包罗万象,扩大语言的意义空间。例如:
0 Q1 K: ^7 k8 {+ b' i
; n& x# V$ |* b; v: A5 d1 V) k【例2】“纪检监察机关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把纪检监察职责履行到位;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努力成为政策理论的高手,业务操作的能手。”
% C0 d0 Y, E; m/ k, e( _
$ O) y; w, |/ d; ]+ `6 g【例3】“什么叫作有担当?重任面前,敢迎敢接,敢做脊梁;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风险面前,敢作敢为,敢担责任。”
5 w& Q# t: v3 c2 K
4 U7 n( z h; A0 n* v“例 2”的“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和“政策理论的高手,业务操作的能手”三个短语连用,都只个别词语的差距;但就这一点儿的变化,却表达了不一样的意义,使语义表达更有层次感。“例 3”的四个“面前”、十二个“敢”,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了无限丰富的内容,概括精到,语句工整,层次丰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E5 z3 C: H6 \/ r+ o! @" q, l9 ]: @# a( y$ R) n0 T+ a
创造性。任何事物,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高明的公文写手,无不是词语吸收的能手、语言创造的高手和巧妙运用的圣手。公文语言的创造性,体现在:一是对熟语的化用,如“‘体制做减法,管理做加法’,使管理格局由‘川’字形结构变为‘卅’字形结构。”二是对新词的巧用,如“要营造环保推动、部门联动、城区互动、社会启动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凝聚社会推进‘五水共治’的正能量,促进社会大合唱。”再如“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喷油”“别让百姓看在眼里烦在心里”等。三是对警语的套用,如“要通过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高压线碰不得,安全门闯不得,防火墙拆不得,安全网松不得,紧箍咒停不掉,强心剂假不得,切切实实筑牢廉政建设的堤坝,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这里一连串的比喻就翻出新意,加深了警示意义。四是对同类词的变用,如“我们要努力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着力落实创先争优的举措,全力突破创先争优的瓶颈,合力获取创先争优的成果。”这里的“四个力”,各有侧重,与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五是对同一词的连用,如“‘以民为师’不光是一种实践本领,更是一种执政境界;干部只有时刻以群众冷暖为念,以群众需求为据,以群众满意为荣,干工作才能如鸟在林、如鱼得水。”这里的四个“以”的连用,使文种语义丰富严密,增强了语势。“如鸟在林、如鱼得水”对惯用俗语的引用,形象贴切。六是对想象的妙用,如运用比喻等,体现了作者丰富的阅历、独到的视角,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创造力。 ! A& l m& ]& X6 K o2 ^4 z8 U
0 X; ?7 z, }) Q! z9 J( F
例如: . u8 B8 R! S( u# I( l: z k
0 \, M1 ]7 h/ i
【例 4】% v! W5 Z3 f4 \) L
纪检监察机关不是天然的保险箱,纪检监察干部不具有永恒的免疫力,必须防止“灯下黑”。 H( i$ o2 l: w0 F
; m3 @: n0 G U1 B! A4 K【例 5】6 w5 M, v+ L2 E* h
市场想要馒头,高校却送来了面包。适度的焦虑让毕业生更有动力,但过度的焦虑却成为压垮毕业生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人爱到绝望,美到心颤。
+ V/ v3 Z$ f y* e& q
$ F- E- a9 c7 ]8 z# [. A+ U【例 6】
' p. A- {( p, t( x对于领导干部,守好了公与私的分隔线,吃透了严与爱的辩证法,才能让子女结益友,行善事,找准人生的航向,活出自己的精彩。
6 I; Q/ ~3 v7 c- z4 M9 \1 s3 t! n; S# j# I
0 H2 `4 h( l( n+ G& ?【例 7】
! F( c& u6 t7 Q1 L组织体系不健全,服务无人抓;负担过重,服务无心抓;渠道不畅,服务无法抓;虽干事但不干净的要处理,虽干净但不干事的要问责;把启发思想自觉与强化行动自觉结合起来;用“服务”的“钥匙”打开群众的“心锁”,解开社会治理的“死结”;“四自能力”: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不廉洁危险。
& G ?' {& c. G2 y) Y
& [" G( Y% K' A; x, H5 r0 Q) x Q$ R, p
- v6 B: q" ?4 o1 P【例13】/ N. _! c+ M3 d9 W0 v
非洲外汇储备落入“富裕乞丐”陷阱。 ' Q4 z- I( w4 ^" O: s0 @4 K
& m+ \. n2 X+ E( L
【例14】5 o; w! _4 A T( ^7 [* p! f
大学生阅读应做“深呼吸”。 % @. m/ `& Y0 ?: D8 h* u/ ?
; }; L& ~* r7 k2 R“例 9”到“例 14”依次借用了服装、航海、经济、学术、医疗等术语,丰富了表现手段,增强了表达效果。此外,公文话语系统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借用俗语、热词、古语、网络语等,如“迈向城市管理 3.0 时代”“打造城市管理‘升级版’”等,只要适当,便可“拿来主义”,这将给公文写作吹来一股拂面的清风,开拓出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本文刊发于2017年第10期《领导之友》,欢迎订阅拙作《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